创新科技

硬科技创新风口到来 大学生创业者怎样“接招”

 

结合“痛点”,硬科技也可以有温度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他建议,大学生创业团队同样要注重人才,“有一个简单的公式称为‘铁三角',即要有一名技术大牛,有一名对行业应用很了解的行业老兵,还要有一名超级销售,能够打破行业认知将全新商品卖出去。这就需要团队不只把眼光放在学校内部,还要能将行业中的人才吸引到团队中”。

“开启一个新项目靠的是一腔热情,但是持续进行下去就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李泽波坦言,选择全新领域进行创新研发,“缺少相关经验参考,技术难点都需要自己解决,我们需要不断探索自旋飞行方式的应用场景和技术优势,把技术带到现实中来”。

“我们正在用自主研发的国际领先技术,让能量与信息在深地、深海和深空中一脉相传。”重庆大学在读博士生丰宇宸回忆说,几年前他们了解到,我国石油钻探设备上的能量信息传输技术受到国外公司垄断。为什么我国不能有自己的相关产品和技术?就这样,他们的研发一干就是8年。

李泽波感慨说,为了这份科研热情,他和团队成员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如果自旋飞行方式能为飞行器带来更好性能,在应用上有突出优势,它将成为未来无人机发展方向之一。除了内心的信念,做原始创新更需要来自社会的认可,我们也会继续将硬科技创新坚持到底”。

不过,作为初创企业,他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脑控智能轮椅系统正在进行实验验证,与北京一些三甲医院、养老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准备申报二类医疗器械认证”。刘思宇说,希望尽早完成设备的产学研转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设备能够走进千家万户,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

4年前,基于对骑行运动的热爱,一群同济大学的学生开始研发碳纤维公路自行车轮组。如今,销售产品的线下门店已有58家。“希望在传统的运动自行车产业中走出一条中国制造之路”。

丰宇宸说:“技术研发成功后,我第一时间选择在最初立志的地方——石油行业进行落地研发,推出全球首款井下无线能量与信息同步传输设备‘油脉',打通了我国自主研发国产化旋转导向系统的最后一公里,突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在他看来,由于技术具备高延展性,一脉相传相关产品还可以在航空航天、风力发电和其他商用领域使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来源:中国青年报

硬科技创新风口已到来。报告显示,当下创业者均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丰厚的技术储备,能更好地将技术与市场需求“痛点”结合,成为具备商业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

9月16日,在2022年广发证券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启动仪式暨2021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成果发布会上,“旋鹰科技”入选2021年度“科创之星”,获得5万元扶持资金。

“近年来,脑机接口这一突破性技术的提出,在国际上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为下肢瘫痪的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方式,我们也提出了一套AI赋能的脑控智能轮椅系统。”北京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生刘思宇选择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继续研究,他希望做出更多突破性成果。

将一项技术变为产品、商品,硬科技创新创业是一个“寂寞又漫长的旅途”。广发乾和投资有限公司硬科技行业部投资总监袁雪锋认为,“从技术到产品,要面对供应链、产量、商业拓展等诸多方面问题,团队不完备也是常见状况,年轻创业者要让自己的心态更开放,学习不同技能技巧,早日带领企业走向正规”。

研发启明智能助盲用户系统之前,创始人周江南便以公益志愿者的身份接触到了视障人群。“视力障碍者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志愿者能做的非常有限,科技能否做得更多呢?”早在2014年就读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期间,周江南和团队便开启了用科技手段打造信息“盲道”的研发工作。

该项目负责人吴睿昌谈到,疫情之下骑行风盛行,产业一片蓝海。“我们的核心技术突破是自主设计的碳纤维幅条,简单地说,相比于国外竞品,使用我们的产品每爬升1000米海拔可以节约48秒的时间,已通过国际自行车联盟的轮组强度测试”。

“我们看到,一些创新项目专注于攻克硬科技,勇于向攻克卡脖子难题的核心技术发起进军,还有项目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呼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会上,上海证券交易所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赵峰公布了一组数据,2022年是上交所创立科创板的第4年,共有86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融资近2000亿元,从行业分布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占47%,生物医药占22%,高端装备制造占17%,新材料占8%等,“各类面向初创型企业的投融资活跃、创新创业热土逐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