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

科技成果转化利好,创新者站在时代C位

 

  随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部曲的推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若干规定》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实施,以及科字头机构改革等配套措施落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迎来巨变。

  王静通过调研和实践,也发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难和障碍。其中一个就是成果培育和转化机制不完善,缺乏技术工程化途径。

  多年前,中科院沈阳分院做出一个“大胆”的举动——将该分院系统单位100个专家团队的信息毫无保留地公布在网上,包括团队信息、团队介绍和典型项目案例,甚至科学家或课题组联络人员的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也都“晒”了出来。

  专利“虚胖”

  在成果转化道路上,人是最关键的创新要素。在他看来,科技成果的产生、转化,发挥至关作用的还是科研团队,如何激励他们,“三部曲”作了相关规定。

  于是,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炉后,有不少专家希望可以借此看到中国硅谷的崛起。

  2020年10月,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发文,40家单位全面启动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并以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机制创新。

  4年前的夏天,科技部三定方案出炉,一个新的内设司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成立了。这个并未引起太多人注意的变动,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再次利好埋下了伏笔。

  在他看来,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主观上没有动力,一个是客观上没有支撑。前者来自评价,高校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做科学研究,科研机构主要职责也是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以及“发表论文”;后者来自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还存在不少“孤岛现象”。

  在郭鑫看来,在当下硬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强肌壮骨,把更多金融血液输送到各个关键环节,避免脱实向虚,以支持骨骼与肌肉的健康成长,进而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今,中科创星已投资了超过370家硬科技企业。

  作为我国首个专注于硬科技创业投资与孵化的专业平台,中科创星在过去近10年,接触过上百家高校院所,结识了不少科研人员。

  2013年,中科创星团队发起成立国内第一支专门针对硬科技的天使投资基金,投资领域覆盖光电芯片及半导体、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医疗、先进制造、新能源等,已形成光电芯片、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第一部是法律修订。2015年9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通过审订。后来,有人称之为中国版拜杜法案。

  中科创星合伙人郭鑫发现,有的科技工作者并不愿意迈出创业这一步,甚至不愿意将实验室里的成果拿出来进行转化。

  201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7亿元——这是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半导体激光技术以作价投资的形式,向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合同金额。

  这些数字的背后,不少科研人员正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名利双收”。随着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制度的明确,一批创新者站在了时代C位。

  2021年5月14日,辽宁沈阳,在辽宁燕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调试纤丝敷膜仪。据了解,该公司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打造产学研基地,对众多知识成果进行研发转化,生产获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医疗设备。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这些政策出台后,科学家的热情被极大激发。”郭鑫说。

  “随着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的逐步落实,各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多种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均呈上升趋势。”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副主任黄灿宏说。

  他举例说,柯达胶卷变成数码相机,CRT显像管变成电视机……在他看来,这些新技术所转化的,不仅是价值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到国家在产业竞争方面抢占先机的问题。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数字体现了科研人员的付出、努力和热情,也体现了科技创新成为真正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她曾做过一个有关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难的调研,其中发现,前些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其中,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4.9%,科研院所为11.3%,高校为3.8%。